17岁跨进清华的高才生
孔宪正出生于上海,而他的祖父却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时正值清廷风雨飘摇之际,孔宪正的祖父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人穷而志不短,经过多年的打拼,从一名轮船上的小学徒,成为招商局大型轮船上的一名理货主任。孔宪正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供职于上海海关卫生检疫所。孔家堪称小康之家。到孔宪正出生的时候,抗战已经开始,日寇占领了上海,祖父失业,与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家境就比较困难了。他生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祖父的勤勉拼搏与父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生活习惯,母亲的淳朴厚道与和谐的家庭气氛等都给年幼的孔宪正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1943年秋,年仅5岁的他正式入学读书,1949年秋在上海宁波同乡会第三小学毕业,顺利考入上海著名的敬业中学。上海敬业中学是上海市的历史名校之一,有200多年的历史,学校对门就是孔庙。这所学校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向学生传授课业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宪正从初二开始,就担任分校学生会的秘书。初中毕业后,孔宪正 “直升”敬业中学高中部,并被选为学生会“福利部部长”。作为一名“福利部长”,他的课余生活十分忙碌:每学期要配合老师对申请助学金的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每月批发一次文具用品并以原价另售给同学们,每月为同学们承办办理公交车月卡,有时甚至还要组织放电影。虽然忙碌的学生工作与繁重的课业在时间上时有冲突,却帮助少年孔宪正“既锻炼了工作能力,也学习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孔宪正回忆起当年的这段往事,认为这是他少年时代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与此同时,他的课业并没有荒废,体育锻炼也没有放松,17岁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1955年秋跨进了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在清华长达10年的学习生活。
迈进数字通信殿堂
孔宪正认为在清华的10年是他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值得回忆的,在那里受到了 “德智体美” 完整的全面教育,学习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成为长跑爱好者,也喜欢上了高雅音乐,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恐怕很难想象:离开数字通信技术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近半个世纪之前,“数字通信”却是象征着尖端和前沿的、神秘的学术名词。当时国内的数字通信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孔宪正就读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当时的系领导吴佑寿高瞻远瞩,决定把数字通信作为通信教研室科研的主攻方向确定下来。
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通信教研室从1958年开始PCM(脉冲编码调制)及脉冲多路通信技术的研究工作。众所周知,自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和技术封锁,而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又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中止与中国的一切经济技术合作和援助,使得中国的科研环境更加举步维艰。数字通信这门当时新兴的技术学科,因其与国防科技密切相关,可想而知西方国家与苏联的技术封锁更加严密。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效仿,又无法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通信教研室的老师与毕业班的同学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摸索研究。就在这个时候,孔宪正和他的四位同学鲁祖良、刁正、朱家初、李镜莹(1960届5人毕业设计小组)一起“临危受命”,承接下“8路PCM终端机”这项艰难的科研任务,孔宪正负责多路语音PCM编码器的攻关工作。经过近一年异常艰辛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8路PCM终端机性能样机的研制。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清华无线电系在数字通信研究领域进一步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立了一大功,受到中科院、总参通信兵部和国防科委的重视。孔宪正本人则因为在此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数字信息传输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如果说,完成8路PCM终端机性能样机的研制让孔宪正扣响了数字通信技术 的大门,那么此时此刻数字通信殿堂瑰丽的大门已经在孔宪正眼前徐徐打开。他怀着激动而欣喜的心情,走进了神秘的数字通信殿堂。他的一生,也从此与我国数字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抢占科研制高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对孔宪正来说,那几年的经历他毕生难忘,因为那正是他刚刚就读研究生,开始全力学习与研究数字通信的时候。他至今仍然记得1961年秋蒋南翔校长给研究生做开学报告时深情地说的一番话:“解放以来我国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向苏联派留学生;现在我们要靠自己了。不久前我国登山运动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为国争了光。你们研究生也是登山队员,你们要登上科学技术的珠穆朗玛峰!”
1962年初无线电系正式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直属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承担了不少国防尖端科研任务。当时研究室要求所有研究生与教师一样,白天必须在实验室工作,研究生们自学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只有安排在晚上进行。一方面食品严重不足迫使大家不得不“劳逸结合”多多休息,另一方面繁重的科研和学习任务又迫使他们必须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工作。从1961年7月到1965年7月,四年研究生生涯的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孔宪正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是在午夜之后方才入眠,他时刻谨记的是系主任李传信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要在别人劳逸结合的时候,多干点工作,走到前面去,多占领一些高地。”
胜利女神总是垂青那些懂得把握机遇并为之辛勤奋斗的人们。物质条件的艰苦和身心付出的巨大劳累不但没有让孔宪正却步不前,反而激起他挑战科学高峰的决心和勇气。在数字通信的殿堂里,年轻的孔宪正如鱼得水,如鹰击长空。1965年7月,孔宪正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十年清华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等待他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投身国防科研一线
孔宪正走出清华校门后,分配到四机部第十九研究所从事国防科研。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国防通信研究所,孔宪正在清华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工作之始,他就承接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担任国家ⅹⅹⅹ工程连续波精密测量雷达终端机主持设计师。第一期工程孔宪正主持研制完成了多普勒测速终端机。主要技术指标与美国同类产品相仿,并创造性地引入了“填充频率”及“主副计数器”概念,使复杂度大大降低。接着,在第二期工程中,孔宪正主持研制连续波定位终端机,独创设计了一种新的空间复合伪随机码雷达信号,解决了远距离、高精度与导弹起始段要求快速捕获等互相牵制的综合要求。ⅹⅹⅹ工程为我国导弹及卫星发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连续波精密测量雷达终端机正是其核心整机之一。
出版专著填补国内空白
然而,就在孔宪正满腔热情投入在国防军事科研一线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文革”打破了孔宪正正常的科研和生活。“文革”伊始,孔宪正虽然没有受到直接的迫害,却因为莫须有的“问题”,有一段时间被剥夺了从事尖端科研的权利,他莫名其妙地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当然要他闲是闲不住的。他想,既然自己目前不能直接参加科研,科研中要用到的数字通信知识,很多同事又没有系统掌握,是否可以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把自己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整理一下,介绍给大家,也就是间接地参加了科研嘛。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与斗争,孔宪正主动争取到了给研究所新来的大学生上数字通信课的差使,讲授数字通信工程基础知识。孔宪正把外行人眼里深不可测的数字通信工程基础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为配合讲课,他还自编了一套讲义。很快,这套讲义就广为流传,好多单位前来索取。1971年,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在授课讲义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数字通信基础》。没想到一个不愉快的遭遇反而引出了一个很好的结果。此后不久,他又撰写出版了《数字信息传输基本原理》。在当时几乎无人写作的特殊年代,这两本书的出版为我国适时进入先进的数字通信领域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那个年代很多学校通信专业大学生的教材与开始从事该领域技术工作人们的入门参考书。之后,孔宪正也“幸运”地得以回到他钟爱的科研一线,开始从事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研究工作。
数十载春华秋实结硕果
应石油工业部长距离输气工程通信指挥调度的要求,国家开始着手安排研制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75年孔宪正受命担任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从而揭开了我国第一代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研制。到1978年,完成了系统配套的一系列通信设备的研制。尽管由于天然气储量不足,长距离川沪输气工程没有实现,但数字微波通信却在国内兴起,在研制、生产及应用上都打开了局面。而孔宪正主持设计的“二次群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年电子工业部下达“三次群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研制任务,孔宪正再次出任总设计师,1983年完成研制,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孔宪正被任命为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总工程师,这是一个以通信技术为支柱的大型综合电子系统研究所。1984年担任了国防重点“ⅹ号工程”的总设计师。1989年7月,调任电子部第36研究所总工程师兼技术副所长,集中精力于电子对抗科研工作。不久海湾战争爆发,电子对抗特别是通信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充分地显示了出来。我国通信对抗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必须尽快缩小。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孔宪正,敏锐地感觉到,通信对抗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巨大挑战。十多年来,作为通信对抗研究所技术带头人及“ⅹⅹ通信对抗系统”总设计师,孔宪正从预先研究立题、技术路径探索,关键技术突破到施展装备研制与生产等一系列环节上花费了巨大心血。随着一批高科技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通信对抗科技与装备能力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孔宪正本人也因其主持与组织的一系列重大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奖项。
老骥伏枥育英才
2000年孔宪正从奋战了四十余年的国防科研一线退休,同年6月受聘威尼斯569游戏官网院长,工作重心从研究所转向学校。他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年轻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在他的带领之下,通信学院从原先仅有7、8名教师,数百名学生,发展壮大为拥有近20名正副教授、60多名教师、1600多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较成熟的学院。这当中,孔宪正可谓功不可没。
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他鼓励教师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他邀请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多位知名教授、专家来学院作学术报告,和学院老师座谈,切磋交流学科前沿动态,开阔教师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术水平。由于通信学院发展很快,新进教师多,为了使青年教师们具有更好的角色意识,孔教授经常和他们交流探讨,引导他们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和学院发展的重任。他积极倡导“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年轻教师之间开展竞争和互助,通过比赛,教师们取长补短,进步很快。大家总说:“看看孔总,我们不加**吗?”一声“孔总”,表达了教师们多少尊敬!多少亲切!
教学质量乃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孔宪正对于教学也有其独到的创见。他提出要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为此,提出对大一新生增开《通信系统导论》课,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与专业课之前,预先建立专业系统框架,以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尽快进入求知的良性状态。他亲自为学生授这门课,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赢得学生们的热烈反响。为了解决就业与进行毕业设计在时间上的冲突,提高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他提出了安排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意见,并于2004年9月付诸实施。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孔宪正认为,学校应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特点和符合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体系。他说:“譬如我们通信学院的同学,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市场需求,除了技术开发岗位外,还有工程应用岗位,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场营销岗位;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内容偏重于技术开发,显得不够灵活,可以增加一些市场开发营销、工程管理等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重点,从而让学生学得更加开心,更加专心。”
从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开始,孔宪正就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数字通信事业。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在数字通信领域辛勤耕耘,从未停息。如今他已年近古稀,但仍孜孜不倦于教学与研究。正是因为有像孔宪正教授这样的一批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通信领域,今天我们的国力蒸蒸日上,而我们的人民也得以享受我们的先人们从未曾有过的舒适和便捷。不但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应该永远铭记他们为我们所奉献的一切!■(感谢人文学院江黎黎老师供稿)